记香港雅高集团董事长张光先生

2013-12-31
张阳
3089

      

    做事业就要不弃不馁

              ——香港雅高集团董事长张光先生

张光,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的儿子,自小失去父母,曾为一日三餐发愁,自16岁起离开家乡涌入香港的民工潮,半个世纪后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如今成为香港雅高集团的董事长,从一个只有小学文化的文盲成了精通四国语言的文化商人、成功者。

与老张虽未谋面,但仅仅与他通话的几十分钟里,便能感受到他成功的气息——那种走向成功的淡定与必然,这位饱经人世沧桑的60多岁老人,在与我的电话聊天中,始终保持着健谈与幽默穿越万水千山,两人的变淡丝毫没有因无线电波的传输而受到拘束。也许,这,就是成功者必备的自信。这种素养绝不是与生俱来的,今年已66岁的他对事业依然保持满腔热情。

往事如烟云,张老回忆起当年创业的经历,期间历经的坎坷让人深思,令人回味。

少小离乡  鸿鹄立志美发业

1962年,初次走出家门的他与千千万万个背井离乡的漂泊者一样,先是来到了香港的一家机器工厂做了一名普通工人,三个月以后,便放弃了第一份工作,开始从事第二份工作,这是在一家毛衣厂做染色工,主要工作就是每天给那些未成品的羊毛做颜色处理,就是这一份貌似简单的工作,其实已开始奠定了他以后从事美容美发的行业的基础。

上个世纪60年代的香港正处在经济发展时期,在当时的思想文化领域,一些新潮或流行的西方文化正悄然传入中国。一股崇洋风在香港吹起,中国人看到外国人一头金黄的头发很是羡慕,而当时的漂染行业还不算发达,让自己的头发成为“洋头发”这是深居开放城市很多人的想法。

张光并不是一个安于现状的人,他自跨入香港的第一天起就没有想过要在这里做一辈子的打工仔。这个来香港没有多久的小伙子就开始打起了头发美容方面的主意,他不是因为自己也要加入赶潮流的大军,而是因为看到了这里面存在着巨大的商机。

时隔不久,他又一次跳槽了,此次的转变对他来说有着重大意义,是他生活的转折点,从此后再没有换过第三份职业。由于有着染羊毛的基础功底,步入这个行业他很快就进入了角色,并做起了技术骨干,工资也由刚开始的几百元涨到了上千元,由于技术过硬,一家韩国公司看重他,自此离开了香港。

辗转异乡  铸剑三年苦学艺

  在去韩国之前,他也做过心里斗争,按当时他在香港的收入已是现在的高级白领,从一个偏僻的山村出来,现在拿着这么高的薪水已经不错,而且去韩国之后,首先面临的问题是语言不通,在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又不知道能不能适应那里的生活,又将如何开始新的生活,但一想到未来所要追求的光明大道,这些顾虑很快就打消了,因为他的心里有一团烈火燃烧——做事业就要走出去!不管什么样的困难都不能阻止他要前进的脚步。

到了韩国,远不及他刚到香港的那种惬意,果然,来到这里面临的第一件事就是语言问题,其次是对气候的不适应。既然做了来的决定,这些问题就不能难倒一个有抱负、有想法的七尺男儿,哪里遇到问题就在哪里解决,不懂就学随时随问,这个时候他爱学习与能吃苦的优点再一次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体现。

为了更快地掌握韩语溶入韩国文化,每天下班后,他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去学韩语,每天晚上不仅要学习到很晚,而且还要想办法处理小房子里的蚊子问题,尽管环境艰苦,就这样,他在韩国一呆就是三年。

在这几年里,他打牢了基础,练就了过硬的技术本领,而且学到了做企业的一套管理模式。当他已掌握了美发业的精髓技术,了解行业的发展动态后,他感觉到时机已经成熟,是自己该出来闯天下的时候了,他再也不顾韩国企业领导的挽留,韩国企业甚至用很多优厚待遇作为留住他的条件,但这些都无济于事。

为了当初的目标,他可以放弃一切,毅然决定——回香港。

回到香港后,便积极着手创办了自己的一个头发加工厂——做仿真头套。由于他的产品质量好,在经营上又把握着原则,生意越做越大,用张老的话说“我做生意价格不是我定,而是由客户定”,就这样,与他有过生意来往的客户就永远地认可了他的为人,有时候客户还要求他做一些他们需要的东西,为什么客户不与其它人做生意,因为他们只相信张光这个人。

随着业务的进展,这时他也由开始只做假头套生意,发展到从头到脚人们用的日常生活产品材料。接着,他的生意也由香港转移到了上海、广州、北京、日本及国外,后来因业务拓展的需要,好学不倦的张光便又一次学起了外语(日语及英语),这为他在美容美发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并很快在行业里站稳了脚。

那时国内美容美发行业还是一片空白,国内是个大市场。可是让他没到想到的是由于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的影响,人们对于这个新鲜事物一时很难接受。1969年他专程从美国请来了26位世界级的美容大师在国内做产销展示交易会,以此通过产销展示交易会来带动国内的美容美发行业。

据张老讲:那时国内的美容美发市场还都是国营企业,做头发都要票。对于“烫、染”这个新名词根本就没有听说过,有一次他们到广州去做展示,为了让产品更形象的展现给大家,想找几个模特做形象,可是根本找不到,没办法只好在宾馆里挑几个服务员来做模特,可是烫完头发后他们居然吓哭了,非要求把头发再变回来……当时他看到这种情况,也没有放弃大陆这块市场,而是更增加了他要拿下这块大市场的决心。

他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要把美容美发推进国内的美容美发行业,并打造出自己的品牌。就在这一年他把工厂搬到了国内,也因此成为了第一个中国乡镇企业的代表。至1972年时随着国内工业的发展,他的产品生产规模发展到了700-1000种,也就是说只要是有关美容美发的产品他都有所涉及。就这样一年又一年,持之以恒的他在美容美发行业里开辟着自己的一片天空,可以展翅飞翔了。

挺进美甲成为待业引领者

是生意就有竞争,由于国内工业那时远不及外国的技术发展水平,一些国外商家也看到了国内的市场,产品陆续进入国内,此时他的经营模式也随之发生了改变,由原来的生产加工转向了销售代理,这样市场还是属于自己。

18年前国外又流行了一种美的方式——做指甲,对于易于接受新生事物的张光来讲,又一次看到了巨大商机。可是想把他引入到国内又不是件容易的事,不是自身的问题,而是由于国内,他还看不到市场潜力。

因为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很多人还都处于解决温饱的状态。美甲是要在手上做文章,中国的劳动阶层是要靠手吃饭的,如果把指甲做成花纹,他们还怎么方便生产与劳动。鉴于这种考虑,他知道,如果要把美甲引入中国还需要一个发展的过程。经过简单的思索之后,有了上次的经验,他还是下了决定,那就是,要把这个新兴行业引入中国。

行业虽是引进了中国,但是在国内,对于这个陌生的行业人们也是第一次接触,相关的问题也随之而来,一是在国内没有任何可以借鉴的技术参考,二是这种产品技术必需要从外国进入,因为不了解技术,他还不能分辨产品的好与坏,又因为是化学产品,不知道这种产品对于人体健康有没有影响,而且产品繁多,他又不知道怎样去选择好的产品,一旦引入后如果发生负面效应势必会对自己的企业或是个人造成影响。

在面临一系列问题方面,他并没有在这里停住脚步,而是一次一次地出国考察。张老风趣地说:“如果我把不好的产品引进中国,将成为历史的罪人,我不仅要为我个人负责,我还要为整个的中国市场使用我引进产品的人负责。”经过反复的考察学习,他带着收获回来了,带着让人放心的产品来到了中国市场。

这次的决定又是一次正确的选择,由于国内经济的迅猛发展,现在的美甲不但让人们接受了,而且成 为一个独立的行业,速度发展之快,令人不敢小觑。而他也成为了中国美甲产品商中的领军人物。

一谈到他对现在美甲行业的发展进程,张光有说不完的话,他对美甲行业也有着不寻常的感情,对行业他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据张老讲,中国的美甲行业虽已做出了规模,但还有很多的美中不足,而咱们中国的美甲行业却是一支独立军,美是一个共同体,美是一种相互的和谐与托衬,如果合在一起可能会出现大家意想不到的效果。还有就是国内的美甲行业还要规范,在技术上要提高整体质量。

始终如一做事业不弃不馁

回顾张老几十年的风雨历程,他迈出的每一步都是一独特风景,他的每一段故事都如一首难忘的歌,但他的的确确的就发生在他的身上,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奋斗者,从他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我们自身的不足。

当问到他的感想时,张老的话语显得不多,但最终强调的就是,“一个人无论处于什么样的环境都不能忽略了学习,人的一生都是在不断的学习中进步的。”从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学习对于每个人的重要性。

生于那个特殊的年代,从小失支父母的张光,又怎么能有机会去读书深造,虽没有得到在大学或是更高学府深造的机会,但是他始终没有忘记学习。即使他在工厂里做工,没日没夜的加班,他也利用有限的时间去充实自己。

张老还有一句值得我们学习的话,他说“做事就要始终如一不弃不馁。”是啊,做企业,最难的也就是这样一种始终如一的精神。我国现代不乏叱咤风云的商业领袖,超常思维、雄才伟略足以与历史上任何英雄相媲美。可惜各领几年风骚,后便无踪无影。

反思起来,一般人缺乏的就是这种恒定精神。你可以今天更有创造性,你可以今天的战略更准确,你可以今天有更好的创新,但是你却不能保证这种做事情始终如一的精神。

成功的秘籍就在这里:是不是有人能够少谈点战略和理论,耐得住孤独和不惜血汗,坚持几十年如一日把一些简单的事做到底呢?

在现代社会各行各业的诱惑无处不在,抵制不住各种各样的诱惑,往往会成为失败者,很多人其实并非是欠缺勤劳与智慧,而是精力不集中,做事不专一,半途而废,岁月不留人,最终一事无成。做事应该就要像张老那样坚持学习,专一做事,不弃不妥。


来源:美甲视界杂志
写下您的评论吧